中医药科研实验室管理规范

作者:法律资料网 时间:2024-07-22 11:35:40   浏览:8689   来源:法律资料网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中医药科研实验室管理规范

上海市卫生局


中医药科研实验室管理规范  

沪卫中医(2001)2号


各有关单位:
  现将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科研实验室管理规范》和《中医药科研实验记录规定》(国中医药发[2001]13号)转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根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要求,上海中医药大学所属及本市各中医药机构所属实验室自2001年4月起统一使用新的“中医药科研实验记录本”。新实验记录本请各单位按附件范本规定格式和内容要求自行印制。其它从事中医药科研的实验记录本可参照范本格式和内容要求制定。

  
  上海市卫生局
  二OO一年四月二十三日

  
  
  关于印发《中医药科研实验室管理规范》《中医药科研实验记录规定》的通知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卫生厅(局)、中医(药)管理局,本局有关直属单位:
  为了进一步加强中医药科研实验室的科学化、规范化管理,我局在《中医药科研实验室分级登记管理办法》的基础上,制定了《中医药科研实验管理规范》和《中医药科研实验记录规定》,现下发你们,请遵照执行。
  随文附“中医药科研实验记录本”范本,请按规定格式和内容要求自行印制。从2001年4月1日起,各单位科研实验记录应统一使用新的记录本。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二OO一年二月九日

  

  中医药科研实验室管理规范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了加强中医药科研实验室(以下简称实验室)的规范化和科学化管理,保证实验资料的真实性、可靠性,提高中医药科研实验的质量和水平,制定本规范。
  第二条本规范所称中医药科研实验室,是指从事中医药研究的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和药学等科研实验室。
  第三条地(市)级以上各级中医药主管部门负责对中医药科研实验室进行指导和管理。
  
  第二章人员  
  第四条实验室设主任1名,副主任若干名,并根据研究工作的需要,配备一定数量能满足工作需要的合格的技术人员。每个实验室的技术人员不得少于3名。
  第五条实验室的主任应当具有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称,并有三年以上本专业工作经验,能够承担日常管理和技术指导工作。
  第六条实验室的技术人员,应当符合下列条件:
  (一)具有中专以上学历,经过专业培训,具备完成中医药科研所需要的工作经历和业务能力;
  (二)了解中医药的基础知识,掌握必要的实验技术;
  (三)熟练掌握本实验室有关标准操作规范;
  (四)具备严格的科学作风和工作态度,能及时、准确和清楚地做实验观察记录。
  
  第三章设施与设备  
  第七条实验室所在单位应当提供实验室建设及其运行所需要的必要条件。
  第八条实验室的面积应当满足实验研究工作的需要,并不得少于40平方米。实验区与普通工作区应当严格分开,在实验区不得放置与实验无关的物品。对实验实的温度、湿度、噪音应当有一定控制措施。
  第九条实验室所在单位应当具有合格的动物实验环境及其设施。
  第十条实验室或所在单位应当具有与研究方向配套的系统、完备的专用
  共享仪器设备。专用仪器设备总值不得低于15万元。实验室对仪器设备的管理应当符合以下要求:
  (一)建立仪器设备的档案,做到帐、卡、物相符。
  (二)仪器设备应当指定专人负责保管,定期检查、清洗、维护、测试和校正。计量仪器管理要按国家有关部门规定执行。
  (三)仪器设备的基本维护、保养工作能够在本实验室内完成,正常工作的仪器达80%以上。对仪器设备进行检查、维修、测试、校正及故障处理,应当有详细记录。
  (四)制定仪器使用的标准操作规范,并摆放在方便查阅和使用的地方。
  第十一条实验室试剂的购买、保管应当有专人负责,使用应有记录。对有毒、有害物品的保存及其废弃物的处理应当严格按国家有关规定执行。
  
  第四章实验技术标准操作规范  
  第十二条实验室应当制定并严格执行中医药实验技术标准操作规范。中医药实验技术标准操作规范包括以下内容:
  (一)实验室技术的名称;
  (二)实验目的;
  (三)药品和试剂(名称、缩写名、厂家、纯度、浓度、代码等);
  (四)仪器设备与材料(名称、型号、产地、规格等);
  (五)实验对象(基本属性、选择标准);
  (六)实验环境(温度、湿度等);
  (七)操作步骤(溶液配制方法、操作流程及具体注意事项等);
  (八)实验结果及评价(观察指标、典型结果、技术特点、适用范围等);
  (九)注意事项;
  (十)制定人、负责人、审定人;
  (十一)制定时间、资料保存地点。
  第十三条中医药实验技术标准操作规范的修改,须经实验室主任审核批准。
  第十四条标准操作规范的正本和副本及有关变更情况应当记入档案保存。
  
  第五章实验方案的制定和实施  
  第十五条实验工作开展前,课题负责人应当制定书面实验方案。书面实验方案包括以下内容:
  (一)实验方案的名称;
  (二)实验目的;
  (三)实验负责人姓名;
  (四)实验对象的基本属性和选择标准;
  (五)实验用试剂种类、规格、级别、来源及实验用溶液的配制方法;
  (六)供试品和对照品的名称、缩写名、代号、批号;
  (七)供试品和对照品的给药途径、方法、剂量、频率和用药期限以及选择理由;
  (八)观察指标的检测频率和方法;
  (九)数据统计处理方法;
  (十)结果分析与讨论;
  (十一)实验资料的保存地点及保密要点。
  第十六条实验工作应当在课题负责人的指导下实施,并严格遵守实验方案和标准操作规范。实验过程中不论出现任么现象,都要如实详细记录。
  第十七条实验过程中如需修改实验方案,须经课题负责人批准。实验方案修改的内容、理由应当记入档案,并与原实验方案一起保存。
  第十八条实验过程中,数据的记录应当按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科研实验记录规定》执行。
  第十九条实验工作结束后,课题负责人应当及时写出总结报告。
  
  第六章实验室管理制度  
  第二十条实验室应当建立有关的管理制度,主要包括:
  (一)实验室环境保护及安全管理制度;
  (二)实验材料、易耗品低值品管理制度;
  (三)易燃、易爆、有毒、放射、危险物品的管理制度
  (四)剧毒药品管理制度;
  (五)废弃物处理与管理制度;
  (六)技术资料保管制度;
  (七)仪器设备使用与管理制度
  (八)动物实验室管理制度。
  
  第七章附则  
  第二十一条本规范自发布之日起实施。
  
  

中医药科研实验记录规定


  第一条为了规范中医药科研实验记录,提高中医药科研实验质量,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从事中医药科研实验的单位,应当遵守本规定。
  第三条实验记录是指在科学研究过程中,应用实验、观察、调查或资料分析等方法,根据实际情况直接记录或统计形成的各种数据、声像等原始资料。
  第四条实验记录应当真实、及时、准确、完整。
  第五条实验记录的内容应当包括:
  (一)实验名称:每项实验开始前应当注明实验名称。
  (二)实验方案:每项实验的首页应当有一份详细的实验方案。
  (三)实验时间:每次实验须按年月日顺序记录实验日期和时间。
  (四)实验材料:受试样品和对照样品的来源,实验对象的基本属性;实验材料的来源和编号;实验仪器设备名称、型号;主要试剂的生产厂家、规格和生产批号;自制试剂的配制方法、配置时间和保存条件等。
  (五)实验环境:如实记录实验过程中的环境条件(如光照、通风、温度及湿度等)。
  (六)实验方法:常规实验方法应当在首次实验记录时注明方法来源,并简述主要步骤。改进、创新的实验方法应详细记录实验步骤和操作细节。
  (七)实验过程:应当详细记录研究过程中的操作、观察到现象、影响因素等。
  (八)实验结果:准确记录观察指标的数据变化。
  (九)结果分析:每项实验结束应进行数据处理和分析,并有明确的文字小结。
  (十)实验人员:应当记录所有参加实验研究的人员。
  第六条实验记录用纸统一使用实验记录本。实验记录本应按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统一要求的格式印制。计算机、自动记录仪器打印的图表和数据资料,临床研究中的检验报告收、体验表、知情同意书等应当按顺序粘贴在记录本的相应位置上。实验记录本应保持完整,不得缺页、错页或挖补。
  第七条实验记录的书写应当用字规范,字迹工整,并符合下列要求:
  (一)实验记录本应当竖用横写,只能使用钢笔或签字笔。
  (二)常用的英文缩写(包括实验试剂的外文缩写)应当符合规范并已在出版界得到认可,首次出现时必须用中文加以注释。实验记录中属译文的应当注明其外文名称。
  (三)实验记当前应使用规范的专业术语,计量单位应采用国际标准计量单位,有效数字的取舍应满足实验要求。
  第八条实验记录不得随意修改,如必须修改,须在修改处划一斜线,不可以完全涂黑,保证修改前记录能够辨认,并由修改人签字,注明修改时间和原因。
  第九条选用的实验图片、照片应粘贴在实验记录的相应位置上,其余照片保存在专门相册中,底片装在统一制作的底片袋内,编号后另行保存。用热敏纸打印的实验记录,必保留其复印件。
  第十条实验记录应当妥善保存,避免水浸、墨污、卷边,保持整洁、完好、无破损、不丢失。
  第十一条每次实验结束后,应当由实验者在记录后签名,实验室质控人员审核签字,实验室主任或上一级研究人员要定期检查实验记录,并签署检查意见。每项实验工作结束后,应当按归档要求将实验记录整理归档。
  第十二条本规定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使用须知

  1、凡列入研究计划的科研项目记录用纸,一律使用本实验记录本:实验记录本包括封面、目录、正页。封面“课题名称”必须完整,“任务来源”填写其来源,“课题编号”填写下达编号,“课题负责人”填写与上述课题名称对应的课题负责人,“实验室主任”需在本部分实验完成后,由本人验收后亲笔签字。目录应随着实验工作的进行及时填写。
  2、实验记录是科研成果的依据性材料,是科技档案重要组成部份,属长期保管范围,应包括实验的整个过程及结果,故须用钢笔(或签字笔)记录,要求字迹清晰,书写整齐;原始图表、图谱可贴于相应的正页、背面。
  3、本记录本专供实验记录用,不得作其它用途。
  4、本实验记录本,须妥善保管,不允许任意撕毁,研究工作结束后随同共他档案材料一起交科研处归档,作为项目结题的必备条件之一。
  5、有关中医药实验记录的详细规定请参阅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制定的《中医药科研实验室记录规定》(见封三)。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农业部、卫生部、外贸部、公安部、交通部、民航总局、铁道部、邮电部关于严防非洲猪瘟传入我国的紧急联合通知

农业部、卫生部、外贸部、公安部、交通部、民航总局、铁道部、邮电部


农业部、卫生部、外贸部、公安部、交通部、民航总局、铁道部、邮电部关于严防非洲猪瘟传入我国的紧急联合通知

    ((79)农业(牧)字第79号 (79)卫防字第831号

     (79)贸会文字第297号  (79)公发字第86号

     (79)交港字第971号 (79)民航会文字第052号

     (79)铁货字第752号 (79)邮邮字457号)

各省、市、自治区畜牧(农业、农牧)局、卫生局、交通局、外贸局、公安局、邮电管理局;东北铁路运输指挥部,齐齐哈尔、哈尔滨、吉林、沈阳、锦州、北京、上海、南昌、广州、柳州、乌鲁木齐、呼和浩特、昆明、济南铁路局;北京、上海、广州、兰州、沈阳、成都民航管理局;各地海关、分关,动植物检疫所(站),卫生检疫所,边防检查站,口岸办公室,各国际邮件互换局;沿海各港务局、港务监督、救助打捞局、各海运局;总后勤部,全国供销合作总社,纺织部,轻工部,外交部,农垦部,林业部,水产总局,旅游总局:

  为了严防非洲猪瘟传入我国,农林、卫生、交通、外贸、铁道部和民航总局曾于一九七八年七月十八日联合通知有关单位加强注意防范。今年四月六日,我常驻联合国粮农组织代表处又来函称:“毁灭性非洲猪瘟正在向世界各地蔓延。”自一九五七年以来,非洲猪瘟先后在葡萄牙、西班牙、法国、意大利、古巴等地流行,一九七八年又在地中海的马耳他,意大利的撒丁岛,南美的巴西、多米尼亚和海地爆发,给养猪业带来很大损失。一九六七年非洲猪瘟传到了意大利,屠杀了大量猪之后,方被扑灭;一九七八年传到了马耳他,屠杀了四万四千头猪,损失二百八十万美元。非洲猪瘟的危害,引起了联合国粮农组织的重视,一九七八年拨一百万美元在马耳他和拉丁美洲国家开展防疫工作。

  非洲猪瘟是一种毁灭性传染病,传染力很强。死亡率高达百分之九十五,特别是目前世界各国都没有治疗药物和预防办法。一旦发生,只有及时扑杀,才能控制疫情,否则养猪业将会造成毁灭性损失。据粮农组织专家介绍,非洲猪瘟的传播蔓延与海、陆、空交通的来往和旅游事业的发展有很大关系。近年来,我国的对外交往逐渐增多,人员来往频繁,旅游事业不断发展,特别值得注意的是香港多年来一直从南美的巴西进口畜产品,如不提高警惕,采取措施,加强防范,该病很容易传入我国。为此,有关部门要密切配合做好以下工作:

  一、禁止从非洲、拉丁美洲和马耳他、意大利(撒丁岛)等发生非洲猪瘟的国家进口猪和生猪肉、原肠、生皮、鬃毛等;旅客、机务、船舶工作人员(包括外交官在内)携带的生猪肉、生皮、鬃毛等,海关检查发现后应移交动植物检疫所(站)没收销毁;邮寄进口的生猪肉、生皮、鬃毛等原包退回。

  二、从上述发生非洲猪瘟国家来的船舶、飞机在到达我国以前,由港务局、民航局通知口岸动植物检疫所(站),对旅客、机务、船舶工作人员上下机(船)进行鞋底消毒。

  凡外轮、国际航班机上的垃圾和剩余食品、残羹由港务局、民航局统一处理,垃圾要经发酵,剩余食品、残羹要经无害处理,方能利用,口岸动植物检疫所(站)要进行监督。

  三、严禁从港澳或途经港澳引进猪和进口生猪肉、原肠、生皮、鬃毛、等(包括旅客、机务、船舶工作人员和外交官携带的上述物品),海关检查发现后应移交动植物检疫所(站)予以没收销毁。供港、澳活畜禽及畜产品的回程交通工具和饲养用具,交通和铁路部门要清扫洗刷,口岸动植物检疫所(站)协助进行消毒。

  四、养猪单位要严密注视非洲猪瘟的发生,一旦发现,要及时确诊,立即扑灭病猪,不得扩散疫情,并特急报告农业部。

                        一九七九年六月十五日








丽水市地名管理办法

浙江省丽水市人民政府


丽水市地名管理办法

丽政令〔2008〕55号


《丽水市地名管理办法》已经市人民政府第39次常务会议审议通过,现予公布,自2008年9月1日起施行。



二○○八年七月二十七日



丽水市地名管理办法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加强本市地名管理,实现地名的标准化、规范化,以适应城乡建设、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的需要,根据国务院《地名管理条例》和《浙江省地名管理办法》,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适用于丽水市行政区域内地名的命名、更名、使用、标志设置及其相关的管理活动。

第三条 本办法所称地名包括:

(一)县(市、区)、乡(镇、街道)、村(社区)等名称;

(二)山、河、湖、岛屿等地形实体和自然地理实体名称;

(三)公共广场、名胜古迹、纪念地、公园、风景名胜区、开发区、旅游度假区、自然保护区等名称;

(四)住宅区、自然镇、自然村,城镇和开发区内的街、路、巷、弄、区片等名称;

(五)铁路、公路、航道、桥梁、隧道、水库、水电站、堤坝、水闸、公共交通站(点)、铁路站、码头、客运汽车站、货运汽车站等名称;

(六)15层以上(含15层)高层建筑物和其他需命名的大型建筑物名称;

(七)具有地名意义的农场、林场、渔场、专业市场等单位名称;

(八)门牌号、住宅楼幢号(包括单元号、户室号)。

第四条 地名管理实行统一管理、分级负责制。

民政部门是地名工作的主管部门。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负责本辖区的地名工作;旅游区、风景名胜区等管理机构指定专人负责本部门或者本范围内有关地名管理工作,业务上接受所在地地名管理机构指导。

市、县级人民政府设地名委员会。丽水市地名委员会由市府办、民政、财政、教育、发改委、建设、国土资源、公安、交通、旅游、工商、档案、邮政、文广出版、经济开发区管委会、莲都区政府、丽水日报社、丽水军分区等机关部门组成,是同级人民政府管理地名工作的议事、协调机构,负责有区域性影响的地名审查和地名管理重要事项的协调。

第五条 市、县地名委员会下设办公室(以下简称地名办),负责地名管理的日常工作。丽水市地名办直接承担本级市区和莲都区地名管理,同时指导全市地名业务工作。地名办主要职责:

(一)贯彻执行国家和省、市有关地名管理的方针、政策、法律、法规;

(二)承办同级人民政府或地名主管部门审批的地名命名和更名事项,审核本辖区地名的命名和更名申报,核发《地名使用批准书》,公布标准地名,检查、监督标准地名的使用;

(三)编制并组织实施地名规划;

(四)按国家标准设置、管理地名标志,核发《门牌证》;

(五)调查、收集、整理地名资料,编纂地名志、书、图,审核地名密集的出版物;

(六)建立和管理地名档案和资料,提供地名咨询服务;

(七)承办省、市其他地名工作任务,组织地名学术研究;

(八)管理和维护地名网站(或网页);

(九)向同级地名主管部门提出处罚违法行为的建议,并办理相关的具体事宜。


第二章 地名命名和更名


第六条 地名的命名应当符合下列原则:

(一)符合国家与社会的利益,继承保护优秀的历史文化,有利于促进社会的文明进步,保持地名的相对稳定;

(二)反映当地历史、文化、地理和经济特征,含义健康,与城乡规划所确定的使用功能相适应,与地名规划相连贯;

(三)一般不准用人名、外国地名及谐音命名地名,禁止用国家领导人的名字命名地名;

(四)用字规范,符合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规定,避免使用生僻字;

(五)未经审核,建筑物专名不得使用“中国”、“中华”“国际”、“世界”、“中央”、“浙江”等词语,也不准使用易产生误解、歧义的词语;

(六)不以著名的山脉、河流等自然地理实体名称作行政区域专名;自然地理实体的范围超出本行政区域的,亦不以其名称作本行政区域专名;

(七)地名应由专名和通名两部分组成,通名用字应真实反映所称地理实体的类别。

第七条 地名的更名应遵循下列规定:

(一)凡有损我国领土主权和民族尊严的,带有民族歧视性质和妨碍民族团结的,带有侮辱劳动人民性质和庸俗的,以及违背国家方针、政策的地名,应当更名;

(二)不符合本办法第六条规定的地名,应当更名;

(三)一地多名,应当确定一个统一的名称和用字;

(四)避免使用生僻字;

(五)派生地名与主地名相协调。

第八条 下列范围内的地名不得同名或同音:

(一)本市范围内的乡(镇、街道)名称,主要的河流、开发区、风景名胜区、旅游度假区、自然保护区和第三条第(五)项中各类地名;

(二)县(市、区)范围内的社区(居民区)、村、农场、良种场、林场、渔场、专业市场、较大的山(峰)和河流名称;

(三)乡(镇、街道)范围内的自然镇、自然村、片村名称;

(四)城区、镇范围内的住宅区、区片、街、路、巷、弄、公共广场、公园名称和本办法第三条第(六)、(八)项所列地名。

第九条 丽水市区地名通名的规范与要求:

(一)“大道、街、路、巷、弄”通名的使用规范:

新建主次道路的通名命名,东西走向的称“街”,南北走向的称“路”(含其它走向的道路)。街或路红线宽度应在12米以上。12米以下称弄或巷。使用“大道”通名的路,属高规格交通主干道,红线宽度应在40米、长度4000米以上。

 (二)住宅区和商务楼宇的通名使用规范:

1.基础设施完善的住宅区。总建筑面积5万平方米以上地块,可用“小区”或“花苑”作通名。

2.园林式低层高级住宅区。占地面积1万平方米以上,花圃、绿化面积一般应不低于占地面积50%的高级住宅区,可用“别墅”作通名。依山而建环境优雅的可称“山庄”。

3.多绿地花圃和人工景点的住宅区。占地面积2万平方米以上,或总建筑面积10万平方米以上,绿化和休闲地面积占总面积40%以上,其中集中的有景点的绿地面积不得小于2000平方米,可用“花园”作通名。

4.达不到以上量化指标的住宅区,选用“园”、“阁”、“公寓”等作通名。

5.占地面积1万平方米以上,或总建筑面积6万平方米以上,有整块宽阔露天公共场地(面积大于3000平方米,且不包括停车场)的综合商贸建筑物可用“广场”作通名。在通名前应冠以功能词语。

6.楼层超过15层以上,或总建筑面积1.5万平方米以上的高层建筑或大型楼宇,可使用“大厦”作通名。

  

第三章 地名命名和更名的申报与审批


第十条 地名的命名、更名应按规定的程序进行申报与审批,未经批准,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对地名进行命名、更名。未经批准命名、更名的地名,不得作广告宣传和使用。

第十一条 下列地名的命名和更名报省人民政府或省级主管部门审批,或由省人民政府报国务院或国务院主管部门审批:

(一)乡(镇、街道)行政区域名称,由县(市、区)、市民政部门提出意见,经市人民政府审核后上报;

(二)省级风景名胜区、旅游度假区、各类经济区域、自然保护区等名称,由主管部门提出意见,征求市地名委员会意见后,经市人民政府审核后上报;

(三)确需以人名作地名的,由市地名委员会提出意见,经市人民政府审核后上报。

第十二条 下列地名的命名和更名,由丽水市地名办审核后,报市民政局审批:

(一)市行政区域内一般的自然地理实体名称,由县(市)地名办提出意见;

(二)市级各类经济区域、风景名胜区等名称,由主管部门提出意见;

(三)县级公路、市级农场、林场、牧场、渔场、跨县(市、区)的航道、锚地、水库、江堤、大中型水利工程等名称,由主管部门提出意见。

第十三条 下列地名的命名或更名,丽水市区和莲都区范围报市地名办审核,由市民政局审批;其他县(市)报当地地名办审核,由同级民政局审批:

(一)村、社区、自然镇、自然村、片村等名称,由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申报;

(二)城镇内街、路、巷、弄名称,由镇人民政府提出意见;

(三)桥梁、立交工程、火车站、汽车站、专业市场、广场、公园等名称,由主管部门提出意见;

(四)丽水市区范围内上述第(一)项地名由街道办事处提出意见,第(二)项地名由市建设(规划)部门提供道路有关资料;

(五)各类住宅小区、高层建筑物名称命名或更名,由开发单位在申请建设项目的同时,向民政部门(地名办)提交名称申请;发改委部门审批建设项目,涉及地名时,应查验民政部门(地名办)地名命名或更名依据,尚未批准,不应办理建设立项手续。

第十四条 申报地名的命名、更名时,应将命名或更名的理由及废止的旧名和拟采用新名的含义、来源、地理实体概况等一并加以说明,并提供以下材料:

(一)地名命名(更名)申请书;

(二)地名命名(更名)申报(审批)表;

(三)需命名(更名)的地理实体或规划总平面图;

(四)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复印件;

(五)其它相关资料。

第十五条 门牌证申请由房屋产权单位或个人持房产证、土地证原件到所在地地名办办理,其中新建商品房由房地产开发公司按产权户名统一申报办理。

第十六条 各地标志性建筑物地名、有区域性影响的地名,由地名办征求有关部门、社会各界、地名专家意见后拟名,报地名委员会审定。批准的地名,市、县民政部门(地名办)应当及时向社会公布;同时,报上一级民政部门(地名办)备案。



第四章 地名标志的设置和管理


第十七条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责成有关部门在城镇、街、路、巷、弄、住宅小区、自然村(镇)、交通要道、名胜游览地、纪念地、军事要地和重要自然地理实体等地方设置地名标志;有关部门设置专业地名标志,地名书写和汉语拼音内容应送交当地民政部门(地名办)审核:

(一)住宅小区地名标志,含幢牌、单元牌、楼层牌、户牌、门牌、小区牌(示意图),由开发单位申报,自然村门牌由村民委员会申报,由当地地名办审核、设置、监督管理;

门楼牌设置后,由房屋产权归属单位或个人维护,凡无门楼牌或损坏的应向当地地名办提出申请。

(二)市区和城镇中的街、路、巷、弄、指路牌等地名标志,分别由市、县(市)地名办设置、管理、维护,建设部门予以配合;

(三)重要的自然地理实体和其它有必要设置地名标志的地方,由市、县(市、区)有关部门负责设置、管理、维护;

(四)铁路站、公路站、道路交岔口、桥和码头、渡口等专业地名标志,由铁路、交通部门负责设置、管理、维护;

(五)国防军事要地需设置的地名标志由军事部门设置、管理、维护;

(六)城镇交通地名标志由公安部门设置、管理、维护。

第十八条 地名标志应符合《地名标牌 城乡》国家标准。各县(市、区)内门楼牌应统一式样、用材、字体、色彩。丽水市区主要街路的门牌尺寸使用30×20厘米规格。巷弄、村、户的门牌尺寸不小于15×10厘米。标牌的制作、安装、收费标准按省有关规定执行。

第十九条 未在第十六条规定的地方设置地名标志,或者地名标志已损坏,或者地名标志的式样、布局、书写内容不符合标准的,设置地名标志的单位应按规定及时予以补正。

第二十条 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涂改、玷污和遮挡地名标志;不得在地名标志上悬挂各类物品;不得损坏、擅自移动地名标志。因施工等原因需要移动地名标志的,须经所在地民政部门同意,并在施工结束前负责恢复原状。

第二十一条 地名标志的设置、维护经费按以下办法承担:

(一)楼幢牌、单元牌、门牌(户室牌)、《门牌证》等费用,由地名办按规定向建设、开发单位或产权单位、个人收取,收费标准按物价部门文件核定;

(二)市区、镇、乡所在地的街、路、巷、弄牌等地名标志的设置和维护经费,由各级财政核拨,列入当年财政预算;

(三)各类开发区、专业市场的街路巷弄牌、指路牌、平面示意图牌等地名标志的设置和维护费用,由开发、建设、经营单位承担;

(四)贫困村地名标志的设置经费由县(市、区)财政给予补助,水库库区移民村的门牌费用由县级移民办承担;

(五)各有关部门管理的地名标志的设置和维护经费,仍按他原规定渠道实施;

(六)自然地理实体和其他需要设置地名标志的设置经费,由所在地人民政府负责核拨,由设置部门管理、使用;

(七)因建设迁移原因需要设置地名标志的,由建设开发单位承担更换费用。



第五章 标准地名的使用


第二十二条 依法批准的地名为标准地名,市、县(市)地名办编制的地名录、图、志收入的地名视为依照本办法批准的地名。在以下范围内必须使用标准地名:

  (一)各级人民政府及其所属部门、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的公文、有关证照、印鉴、牌匾等;

  (二)报刊、广播、电视、地图和有关书籍;

  (三)街路牌、楼门牌、公共交通站牌、标有地名的广告等。

  第二十三条 书写地名,应当遵守下列规定:

  (一)用汉字书写地名,应当使用国家公布的规范汉字;

  (二)用汉字译写少数民族语地名和外国地名,应当执行国家规定的译写规则;

  (三)地名的罗马字母拼写,按国家颁布的《中国地名汉语拼音字母拼写规则(汉语地名部分)》拼写。

第二十四条 新建住宅小区、高层或大型建筑物必须使用批准名称和门楼牌编号,在工程项目竣工时列入综合验收项目,由当地地名办验收;验收合格后,由地名办出具书面合格意见,作为项目验收合格依据。

第二十五条 设计、制作、发布含有住宅小区及高层(或大型)建筑物名称的广告,应规范使用民政部门(地名办)命名的名称。工商行政管理等部门登记含有住宅小区、高层(或大型)建筑物名称的户外广告,应当查验民政部门(地名办)命名的名称或更名依据。

第二十六条 地名密集的出版物,如地图、电话簿、工商企业名录、交通时刻表等,出版前应送当地地名办进行地名的审核。



第六章 地名档案的管理


第二十七条 地名档案由市、县(市)地名办分级管理,业务上接受上级地名管理部门和同级档案管理部门的监督、指导。

第二十八条 地名档案按照民政部、国家档案局《地名档案管理办法》进行管理;有关部门应配合地名办补充地名资料,保持地名档案资料的完整性和实用性。

第二十九条 地名档案管理应当在执行国家保密规定的前提下,开展地名信息咨询,为社会服务。



第七章 法律责任


第三十条 对违反本办法的单位或者个人,由所在地民政部门责令限期改正,逾期未改正的,按照有关法律法规予以处罚。

第三十一条 被处罚单位和个人对行政处罚决定或其他具体行政行为不服的,可以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复议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的规定申请行政复议或者提起行政诉讼。



第八章 附 则


第三十二条 本办法自2008年9月1日起施行。2001年9月11日丽水市人民政府发布的《丽水市地名管理办法》(第13号令)同时废止。